本帖最后由 青青子衿 于 2021-11-9 21:17 编辑
我是公孙仪
卫玘:
---钦和卅四年十月初---
【九月末休沐几日在春熙园,待归来后,神色焕发,几桩差事乍接触颇觉棘手,了解后寻得门路,都进了章程。紧绷的神经得到松懈,格外想念望仙楼酒菜,望仙楼的店家京娘,性格泼辣,如烈酒一般,酿得一手好酒,其中最佳为“梨花酿”】
【一年只有三坛的梨花酿,皆进贡于大内,前番《括地志》完成,龙颜大悦,除却春熙园外,另赏下一坛“梨花酿”,种下了爱酒的“祸事”,成了望仙楼的座上之宾】
【文人爱酒,三三两两,杯酒言欢,实属常事。只像我这样独自而来的,文人中占着少数,却也非是独例,但古往今来多是伤心酒独饮】
【没有知己相陪,亦没有侍从相随,望仙楼往来的达官贵人甚多,店家小二见多了贵人,没有寻常酒家小二见贵人的诚惶诚恐,热情相迎,前面引路。原是想三楼雅间就座,偏到了二层客座,见了熟人,停了向上的步子,大步向熟人走去】
公孙仪:
【我的两根食指操玉箸去挟瓷盘中的花生米,蓦的一块阴影投下来,再入眼的是正脆响的白玉螭龙纹玉环】
【花生米落到盘中小山堆的顶端,顺着“山脊”的弧线滑下,在樟木桌面上滚了几滚,越过边沿,还是落了地】
【可惜。】
【我来不及喟叹,起身相迎,眼睛探到他空荡荡的身后】
殿下是来喝酒的,一个人?
【手指向对面的孤零零的四脚长凳】
若不嫌弃,今日正好可共饮一坛好酒
【我偏首下巴往一侧朱漆阑干外示意,正对着楼下大堂的几张木桌】
再过片刻底下有文人名士起题驳辩,这里正好能听清他们言谈,可谓热闹非凡
卫玘:
【二层的客座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较之三层雅间,不免显得简陋寒酸,却比楼下大堂混杂,却也是高雅的位置。目光所及是四脚长凳,并非是饮酒的舒坦的地方,只近邻一楼大堂,楼下宾客一举一动皆在眼中】
【有酒有伴,加之大堂将举的文人辩驳,雅间再无吸引力,爽快应下】
独酌不若对饮,更有精彩绝伦的辩论,即便你不邀本王,本王也想在你这里凑个趣。
【在其对首,撩袍坐定,吩咐小二加了几样小菜,多添了一壶酒】
【公子仪是会挑选地方,位置正中,眼力好的,连楼下那桌书生的模样都能看得一清二楚。想时辰尚早,虽人已渐聚拢,但还未开始,人群中看见一两张面熟的面孔,顿是对议题有了兴趣】
什么议题?
公孙仪:
【本朝文人驳辩不似魏晋名士清谈,兴于酒楼瓦肆,簪缨勋贵与褐衣黎庶凡心之所向皆可入辩】
【钟磬清历的声响一发,辩者肃然坐于长桌两端,两方身后所立观者,皆逾十】
【钟磬二响,玉山悄无声息的上了二楼,将一张红笺递到桌面】
【我展开神色一凛,指着上头的几个楷字,念出议题】
民所疾苦,教化之要
【钟磬三响,众人噤声,礼官唱题】
卫玘:
【民所疾苦,教化之要。眉心微动,钟磬响,摒息亦想听立场不同的两派如何辩论】
【“愿罢盐、铁、酒榷、均输官,毋与天下争利,示以俭节,然后教化可兴。”此声一出,附和着众多,另一方辩称:“此国家大业,所以制四夷,安边足用之本,不可废也。”于是,你来我往,各执一词】
民心所向, 必然有益。民不安、百业不兴,何来国安?
【增强国力,无错,推贤恤民,更无错。国情不同,所倾该不同,立场不同,所树观点亦不同,如我现更坚信民心所向,恤民为重】
公孙仪:
【起辩掷地有声的划破虚空,为这一场精妙绝伦的论辩开了头,观者竭力噤声,但仍为字字珠玑的辩言所带动情绪,热情高涨】
【我侧首,一字一句无所缺漏的灌入耳中,似雷霆震震,风驰电掣】
民众有千千万人,其心各异
【掂起褐色圆坛,斟满二人酒杯,续问道】
殿下仁爱,但勋贵是民,豪富是民,黎庶亦是民,三者观念不一时,殿下该如何取舍?
【我先行举杯一饮而尽,往后所言皆是酒话胡话。我们不再是“君臣”,如楼下诸子,皆为陈情论事者】
卫玘:
【聆言,处之从容,正色厉声】
不问出处,只取利国利民者取之。
不可沽名钓誉,卖弄贤名一味求仁,妇人之仁,不利国家万民。
【酒过三巡,大堂的辩论不休,此时心思已不在议题上】【天朝铁骑, 连年征战,四海臣服, 九州初定,海晏河清。但征战的军资军饷已让国库空虚,当下休养生息为重】
天朝威赫,四海臣服,当下应以黎民为重.
公孙仪:
【不问出处。】
【一言既出,四方的喧嚣再入不得耳,手上的动作顿停,屏息凝神听余下剖白】
【拱手道】
殿下高见
【簪缨豪富寡,享尽华服珠玉,黎民众,苛捐杂税压身。既身处于上,当在其位,谋其职,捐身为民为天下大道。我厌恶嘴中满口仁义的老儒者,但从不去损这样的气节】
【举杯再饮,至酣方散】
。。。结
|